2025年二建公司青年标兵王浩事迹材料

来源: 作者:王浩、孙蕾 40次浏览

在实干中成长 在成长中超越

2025年二建公司青年标兵王浩事迹材料

be73badd-3c36-4327-b13a-b548e03a27f4.jpg

王浩,24岁,2024年6月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土木工程专业,现担任二建七分公司定远县第二水厂项目安全员。

踏实学,在勤学善思中夯实基础

2024年3月,当王浩第一次走进定远县第二水厂项目的施工现场时,项目部正在搭设临建设施,面对厂区的一片空白、复杂的施工图纸,他深刻意识到,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,在这里只是“杯水车薪”。他告诉自己,从现在开始,要像小学生一样,保持“空杯”心态,从头学起。

对于施工企业来说,安全无小事。刚到项目,记得第一次跟着师傅张强安全巡检时,面对高空作业、临时用电等危险源,他一度手足无措,但他没有退缩,作为安全管理的“新兵”,他白天跟着师傅跑现场,查隐患,盯防护;晚上学规范、编方案。短短一年的时间,他累计做了144次安全交底,组织应急演练5次,开展安全警示教育11次,牵头整改了76项安全隐患,每整改一项,他就在安全隐患排查表上打个勾。2025年5月,项目顺利通过滁州市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验收,那一刻,他深刻体会到,所谓责任,就是把“别人的事”当成“自己的事”,把“差不多”变成“零差错”。

干中学,在苦干实干中锤炼本领
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他始终相信,施工现场是最好的课堂,施工中存在的隐患是最好的教材。在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创建过程中,他深刻体会到了“干中学”的重要性。起初,他对“外架连墙件设置”的理解只停留在规范条文上,直到有一天,师傅带着他爬到9米高的外架上,手把手教他如何检查连墙件的设置位置、紧固程度,他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技术要点。而梅雨季节的防汛工作,对他来说更是一次难忘的历练。记得去年6月,连续一周的暴雨让清水池基坑险象环生,他和同事们24小时轮流值守,每小时监测一次水位变化。在一次深夜巡查时,他发现边坡出现细微裂缝,立即组织人员加固,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。正是这次经历,让他掌握了“观察-判断-处置”的完整流程,也让他明白了“防范于未然”的真正含义。

他所在的项目是定远县的重点民生工程,时间紧、任务重,为保证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,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同时,他还经常与施工队联系,从项目前期的基础开挖一直到设备基础放线,施工现场都有他的身影。面对夏天近40度的高温,炎热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他工作的热情,遇到施工难题时,他就在现场积极与施工人员沟通,确定施工方案,解决施工难题,时时掌握施工情况。今年7月,项目顺利完成试通水,那一刻他才明白,所谓成长,就是把“不会”变成“学会”,把“解决不了”变成“必须解决”。

学中干,在开拓创新中提升效能

要在实践中学习,更要在学习中创新。施工一线是解决问题的战场,也是创新的沃土。定远县第二水厂项目为供水厂,对套管安装质量要求较高。在前期清水池套管安装施工中,项目部发现传统套管工艺的施工合格率始终不理想。为了攻克这一难题,2024年3月,他加入项目部成立的QC小组,开始研究“提高池体预留套管安装一次验收合格率”这一课题。期间,他和同事们带着游标卡尺、水平仪,连续3周奔波忙碌在现场,测量了200个套管,最终发现套管安装质量差主要集中在“套管不牢固”“预留位置偏差”两个顽疾。接下来,他们“对症下药”,拿出解决方案,最终套管安装合格率从起初的87%提高到如今的93%,并实现经济效益1.1万元。当他参与发布的这一QC成果被河北省质量协会评为Ⅰ类成果时,他更加坚信,学习不是目的,在创新中学以致用才是关键。

作为一名才入职一年的新人,他深深感受到了公司“师带徒”制度的优势和益处。记得刚到项目时,面对陌生的环境,复杂的工作,是师傅手把手教他识图放线、梳理流程,并耐心传授他工作方法。这种“师徒结对、薪火相传”的培养模式,让他这个职场新人快速找到了归属感,同时也获得了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。师傅毫无保留的经验传授,是最宝贵的财富,项目部定期组织的专业培训、技能竞赛,是最生动的课堂,正是这样的学习氛围,让他在成长路上从不孤单,在进步途中总有指引。

路虽远,行则将至,事虽难,做则必成。他始终坚信,只要永葆“踏实学”的谦逊、“干中学”的韧劲、“学中干”的智慧,就一定能够在实干中成长,在成长中超越,于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!(王浩、孙蕾)